我们提到的 VisionLINK 技术,以及搭载 2.5Gbps LAN、USB 3.2 Gen2x2 这些功能,让创作者享受更高速的网路传输。
↑ 外包装一览。
↑ 背面标注产品相关特色。
主机板外观,採用 ATX 的版型,具备三条长度为 PCI-E x16 插槽,与高达四根的 M.2 插槽,让需要使用到快速存储、备份需求的创作者能够透过安装多只 M.2 SSD 组建成 RAID 组态,同时 M.2 上方也都具备与本体颜色风格相呼应的散热片,后 I/O 上盖也是採用白色风格,后 I/O 的部分也是採用高阶主机板会使用的一体式挡板设计,让安装上更加顺手。
↑ 主机板外观一览。
PCI-E 的部分,第一根长度为 x16 的插槽具备金属装甲加强保护,其中第一条的通道自 CPU 拉出,实际频宽为 x16,与下方两根 M.2_B 与 M.2_C 共用通道,如果这两根 M.2 装有装置,则第一根 PCI-E x16 的频宽会被降至 x8,同时并且搭配 Rocket Lake-S CPU 可以支援 PCI-E 4.0 的规格,下方两根 PCI-E x16 则是至 PCH 拉出,最高速度为 PCI-E 3.0 x4 的规格。
本体具备四根 M.2 插槽,其中前三根均由 CPU 拉出,第一根仅在使用 11th Gen Rocket Lake-S CPU 可以支援,并且支援 PCI-E 4.0 的规格,下方两根的情况则是就与前述所提及一样,与第一根 PCI-E x16 共享频宽,因此建议如果使用 10 代 CPU 的用户优先将 M.2 设备连接于最下方的插槽,同时仅最下方的 M.2 支援 SATA 通道规格。
以及 6 个 SATA 插槽,SATA 的部分则是接头採用全 90 度的设计,确保不会与过长的显卡产生物理干涉。
↑ PCIe、M.2、SATA 插槽一览,这张 GIGABYTE Z590 VISION G 在 M.2 通道的分配上算是比较特别,因此用户需要注意。
↑ M.2 装甲拆卸后的样貌,背面皆附有导热胶。
CPU VRM 散热片特写,整体上完整覆盖 VCore 与 VCCGT 的部分,让运作过程更加低温稳定可靠。
↑ CPU VRM 散热片特写。
I/O 上盖与装甲红紫色的装饰位置具备白色灯光点缀,更加具有质感。
↑ I/O 上盖灯光特写。
音效上方也有装甲覆盖,并标有 AMP-UP AUDIO 字样。
↑ 音效上方装甲特写。
RGB Header 特写,+12V RGB 与 +5V ARGB 分别皆有两个,分别主机板下方与右上方 CPU 插槽附近处,此处还有一个噪音感测接头,可以将包装内附的线材连接机壳侦测噪音。
↑ RGB Header、噪音感测接头特写。
右下角有开机状态指示灯,方便用户除错,以及 Thunderbolt add-in card 让用户能够购买 Thunderbolt 外接卡进行扩充。
↑ 开机状态指示灯、THB 插槽特写。
前 USB 的部分包含两组 USB 2.0、一组 19 Pin U3 Gen1 与一组 Type-E 的 USB 3.2 Gen 2x2。
↑ 19 Pin U3 Gen1 位于 ATX 20+4 Pin 下方,一旁 Type-E 则是可达 Gen2x2 的规格,用户选购机壳时可以注意前面板是否支援到该规格的速度。
↑ 前 USB 2.0 位于下方。
后 I/O 一览,具备 1 个 Type-C 的 USB 3.2 Gen 2x2 与 1 个 Type-C 的 USB 3.2 Gen 1,其中 Type-C Gen 1 的插槽即具备我们一开始提及的 VisionLINK 功能,包含有最大可输出达 20V / 3A (60W) 的 USB-PD 电力输出、DP Alt Mode、藉由输入进内显 DP 插槽实现转出 DP 1.2 影像输出的功能,相当方便创作者在影像输出的部分使用。
此外还包含 2 个 Type-A 的 USB 3.2 Gen 2、4 个 Type-A 的 USB 3.2 Gen 1、2 个 Type-A 的 USB 2.0、HDMI 影像输出、DP 影像输入与输出、2.5G 网路孔、音效则是最高可支援 7.1 声道输出,以及 PS/2 键鼠连接介面。
↑ 主机板后 I/O。
配件部分,包含说明书、4 条 SATA 线材、光碟、M.2 螺丝、前述提到的噪音感应器这些。
↑ 主机板配件。
GIGABYTE Z590 VISION G 用料一览 : 充足供电为创作者带来优越稳定性
前面已讲解 GIGABYTE Z590 VISION G 大致上的规格、外观等设计与特色,接着我们将散热片移除,以进一步分析主机板上的用料与电路等细节。
↑ 散热片移除后,主机板正反面一览。
↑ 拆卸的散热片与相关其余盖板,CPU VRM 散热片的部分在上方与侧边中间经由一根热导管相连接,并且左侧採用鳍片式的散热片设计,以加强整体的散热效果。
VRM 供电部分,总共採用 Vcore、VCCGT、VCCSA、VCCIO 12 + 1 + 1 + 1/1 相的设计,并且在主要的 VCore 与 VCCGT 皆採用整合上下桥与 Gate Driver 的 DrMOS 的配置。
主要 PWM IC 採用 Renesas (先前已收购 Intersil) 的 ISL69269,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主控可以被用来控制三路输出,但技嘉这回仅让 ISL69269 控制 VCore 的部分,毕竟 ISL69269 最大仅能够控制 12 相,而在 VCCGT 与 VCCSA 方面则是採用另一颗 Renesas RAA229001 晶片负责控制。
在 VCore、VCCGT 的部分,每一相皆採用整合上下桥与 Gate Driver 的 Vishay SiC649A DrMOS 配置,并且皆于后方配有 0.15μH 的电感,每相对应一组。
VCCSA 与 VCCIO 设计于左下方与下方,VCCSA 採用小型化的 OnSemi NTTFS4C10N + NTTFS4C06N 2H2L 的配置,Gate Driver 为 Renesas RAA220002。VCCIO 与 VCCIO_2 则是位于一旁,採用皆为每相 NTTFS4C10N 1H1L 的配置,PWM 与 Gate Driver 的部分笔者推断应为旁边 marking 为 “0TF” 的 IC,此外在此处靠近主板右侧的 VCCIO_2,须待日后 Rocket Lake S CPU 推出后才得以有用,因此笔者以安装 i9-10900K 的状况下实际量测皆约为 0V。
↑ 相关供电布局一览。
↑ 供电元件特写。
CPU EPS 採用 8+4 的设计,提供 CPU 更强劲的电力。
↑ CPU EPS 插槽特写。
记忆体供电方面,主要 VDDQ 採用 1 相供电,PWM 与 Driver 的部分採用 RICHTEK RT8120D,MOSFET 则是皆採用 OnSemi 4C06N 1H2L 配置,VTT 则是採用 NUVOTON 3103s LDO 方案,位于 ATX 20+4 Pin 旁。
↑ DRAM VDDQ。
↑ DRAM VTT。
PCI-E 4.0 的部分在这次 11 代 Rocket Lake-S CPU 也是个大要点,为了提供全方位的支援,GIGABYTE Z590 VISION G 在相关用料上当然也符合 PCI-E 4.0 的标準,使用了可相容 PCI-E 4.0 的 Diodes Incorporated PI3EQX16021 ReDriver 元件。
↑ Diodes Incorporated PI3EQX16021 ReDriver 四枚位于中间两根 M.2 插槽底下。
有线网路晶片採用 Intel I225-V 2.5GbE LAN,提供创作者比以往 1GbE 更快的传输速度。
↑ Intel I225-V 2.5GbE LAN。
↑ 环控晶片採用 ITE IT8689E 与 IT87952E。
音效方面,採用 Realtek ALC4080 音效晶片,并搭配 APAQ 音效专用电容。
↑ 音效布局 / 元件一览。
内显 HDMI 的部分具备有 ASMedia ASM1442K 作为 HDMI 的电平转换 (level shift) 元件,以提供板载 HDMI 更稳定的影像输出,同时在后方 USB-C VisionLINK 插槽具备 Realtek RTS5450 实现 Type-C CC 逻辑控制与 PD3.0 控制、PD 输出由 On-Semi NCP81239 同步升降压转换器并搭配一旁的 MOSFET 提供,以及 Ti TS3DV642A0RUAR 1:2 MUX/DEMUX 影像讯号切换处理器实现 DP IN / USB-C DP Out,以及 Realtek RTS5411E USB 3.2 Gen1 HUB 扩充 USB 数量。
↑ 后 I/O 晶片特写。
↑ USB PD 输出电路。
↑ 另有前置一枚 GENESYS LOGIC GL850S USB 2.0 HUB 集线器控制晶片实现前 USB 2.0 插座的功能。
前后 USB 3.2 Gen2x2 Type-E、Type-C 的部分皆具备 ITE IT8851FN 实现 DFP/UFP/DRP CC 逻辑控制,以及 Diodes PI3EQX2004ZHE 作为 ReDriver,后方两个 USB 3.2 Gen2 Type-A 则是另有一枚 Diodes PI3EQX1004B 作为 ReDriver。
↑ 前方 USB 3.2 Gen2x2 Type-E 元件特写。
↑ 后方 USB 3.2 Gen2x2 Type-C 与 USB 3.2 Gen2 Type-A 元件特写。
↑ 在 RGB LED 方面採用 ITE IT5706FN-1 晶片进行控制。
BIOS SPI Flash 採用 MXIC MX25L25673G,单颗容量为 32 MB,并且具备 SPI TPM Header,可以让用户连接相关的加密狗模组,此外免 CPU 更新 BIOS 使用的 IC 躲在 RTC 电池下方。
↑ BIOS 晶片。
↑ Z590 PCH 晶片组与其主要供电特写。
↑ PCB 採用 6 层设计。
GIGABYTE Z590 VISION G BIOS 介绍 : 呼应主机板配色的白底 BIOS 介面
BIOS 的部分,技嘉这回特别将配色也改为呼应主机板本体外观的白底介面,并且分成简单模式与进阶模式,简单模式的部分能够对于不需要做太多调整的入门用户们,提供简单的设定选项。
↑ 开机画面,这里是黑底的。
↑ 简单模式,可以一览主机板资讯、BIOS 版本、频率、电压、SATA / PCI-E 装置,并进行 X.M.P 设定与开机选单的调整。
↑ Tweater 页面,可以针对进阶的超频、电压部分进行更深入的调整,PL1 PL2 的部分也位于此处。
↑ Setting 页面,手游模拟器用户会需要开启的 VT-d 位于此处,预设为关闭。PCI-E 速度调整也在此,可以调整为 Gen4 或更低,有使用显卡延长线的用户可以在此调整。以及 Resizable BAR 也在这里,预设是关闭的,要打开需要先将 4G 以上解码启动后再将 Resizable BAR 改选成自动。电脑健康状态也位于此处,可监控整体电压并进行风扇相关调整。
↑ 系统资讯一览。
↑ 普通版的 Q-Flash 同样也具备,按下 F8 即可叫出。
↑ 启动项目中可以调整开机顺序。
↑ Smart Fan 6 能够轻鬆调整系统风扇状态。
↑ 储存并退出时也会跳出更改项目的提醒。
GIGABYTE Z590 VISION G 软体介绍 : 轻鬆上手、全方位调整
技嘉将大部分独家的主机板随附软体都整合在 APP Center 这个入口当中,玩家们仅需下载 APP Center,就可以直接一键下载并安装好大部分的软体。像是能够在系统下更新主机板 BIOS 的 @BIOS 、EasyTune、VTuner 等超频工具、整合了 Smart Fan 5 的 System Information Viewer (SIV) 等等。另外专门用于控制主机板 RGB 灯光同步效果的 RGB Fusion 也可以从这里启动。
↑ APP Center 主介面一览。
↑ RGB Fusion 灯效同步设定介面,另外更可以特别针对指定的 Header 或是支援的零组件进行个别的灯光设定。
↑ System Information Viewer (SIV) 除了可检视主机板各项参数外,更可进行 Smart Fan 6 功能的控制。
↑ EasyTune 预设有自动、OC 与 ECO 等超频模式,玩家亦可在此进行 CPU、DRAM 的频率与电压调整以进行超频。
↑ @BIOS 的部分可以直接从技嘉伺服器取得新版的 BIOS 并更新,此外也能加入自订 BIOS 画面的开机图片。
GIGABYTE Z590 VISION G VisionLINK 介面测试 : 绘图萤幕最佳搭档
这张 Z590 VISION G 最大的功能特点当然就是 VisionLINK 介面,这个介面除了提供 20V / 3A 的快速充电功能以外,还具备能够输出画面的 Type-C DP Alt Mode 功能,并且还可以藉由外部输入 DP 讯号并转出输入的讯号,对于会使用绘图萤幕的创作者来说相信是最佳的搭档。
↑ 举例来说,Wacom Cintiq Pro 24 绘图萤幕即支援 Type-C DP Alt Mode 影像输入。
↑ 我们採用支援 Type-C 输入的萤幕进行测试。
↑ 将萤幕直接连接 Type-C,并且没有进行 DP_IN 时,预设会输出内显的画面,前提是 CPU 需要具备内显,若使用无内显的 CPU 就无法输出。
↑ 将萤幕连接 Type-C,同时将 AMD RX 6800XT 独显的 DP 连接 DP_IN 时,会输出显卡的画面。
GIGABYTE Z590 VISION G 效能测试 : 为创作者发挥 11 代 CPU 效能的好搭档
效能测试方面,处理器使用 Intel I9-11900K 这颗高阶的 CPU,设定上採用记忆体内建的 XMP Profile : DDR4-3600 MHz CL14,并搭配 AMD RX6800XT 公版显卡与 280mm 的一体式水冷散热器,此外 BIOS 中也有开启 ReSize BAR。
测试平台:
处理器:Intel I9-11900K
CPU 散热器:Corsair iCUE H100i RGB PRO XT 240mm 一体式水冷
主机板:GIGABYTE Z590 VISION G
记忆体:TEAM T-Force XTREEM ARGB DDR4 3600 8Gx2 C14
显示卡:AMD RX6800XT 公版
系统碟:Seagate FireCuda 520 2T
电源供应器:Seasonic SSR-850FX FOCUS Plus Gold 850W
作业系统:Windows 10 Pro 20H2 64bit
首先先测试 PCI-E 的部分,在这代 I9-11900K 终于可以提供 PCI-E 4.0 的通道,我们实际测试运行于 CPU 所拉出的 PCI-E 通道的 M.2 与显卡装置来看,都可正常在 PCI-E 4.0 下正常运作。
↑ 实际测试 AMD RX6800XT 与 Seagate FireCuda 520 2T SSD 都可运行于 PCI-E 4.0。
CPU-Z 一览,可一览平台资讯,处理器为 Intel I9-11900K,代号 Rocket Lake,採用 14nm 製程,有着 8 核心 16 执行绪;主机板使用 GIGABYTE Z590 VISION G;记忆体为双通道 8GB x2 DDR4 3600MHz;显示卡搭配 AMD RX6800XT 公版,另外也有内建 CPU Benchmark。
↑ CPU-Z Benchmark,单核 690.8 分,多核 6613.1 分。
CPUmark99 测试,主要测试处理器单执行续的运算能力,分数为 992 分。
↑ CPUmark99 单核效能。
CINEBENCH R20 与 R23 是基于以 CPU 进行图像渲染,衡量 CPU 效能的测试项目,11900K 在 R20 版本测试可达到 5932 pts 的成绩,而提升渲染複杂度的 R23 版本更有着 15355 pts 的成绩;单核性能则分别为 639 cb、1654 pts。
↑ CINEBENCH R20 与 R23 测试。
7-ZIP、WinRAR 以多核心进行压缩与解压缩性能测试,性能分别为 75003 MIPS 与 27990 KB/S。
↑ 7-ZIP 20.02 alpha 效能测试。
↑ WinRAR 效能测试。
Corona Benchmark、V-Ray Benchmark 两者主要是透过 CPU 运算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并以完成时间、单位时间渲染量为评比指标。
↑ Corona Benchmark,总花费时间为 86 秒。
↑ V-Ray Benchmark,性能为 17364 ksamples。
影音转档方面分别採用 X264 与 X265 FHD Benchmark,11900K 于 X264 项目中有着 65.70 fps 的表现,而 X265 则有着 49.16 fps 的表现。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PCMark 10 Extended 主要以衡量整机整体的性能作为综合评估标準的测试,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使用情境,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 LibreOffice 进行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和渲染进行测试,Gaming 方面就是以 3DMark 的内容进行。
11900K 搭配 AMD RX6800XT 获得了总分 10754 分,电脑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着 10567 分,生产力则有 8270 分,在更需要 CPU 运算的数位内容创造项目获得 14537 分,游戏方面则是获得了 28456 分。
↑ PCMark 10 Extended 详细分数一览。
游戏效能方面以 3DMark 进行,搭配 AMD RX6800XT 显示卡进行测试,在 3DMark Fire Strike 测试中,物理 Physics 分数有着 28127 分;针对 DirectX 12 所设计的 Time Spy 测试,CPU 获得了 11728 分的成绩。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GIGABYTE Z590 VISION G 心得结论 : 创作者最佳主机板选择
这回技嘉所带来的 Z590 VISION G 主机板,整体的规格可以说是更加的平易近人,捨去了一些超高速的连接介面,例如 Thunderbolt、10G 的网路卡等等,毕竟这些介面当然虽然可以说是相当高速,只不过如果用户想要享受到这些高速介面带来的快感,那么也必须要花费大量的预算购买所支援的周边。
Z590 VISION G 仅保留了基本的常见介面,例如现在越来越多平价的路由器与网通设备会支援的 2.5G 网路卡,以及支援 PD 快充供电、影像输出的 VisionLINK 介面,相信这样子的介面才是大多数预算普通的创作者们所真的会使用到的,我们也实际测试了 VisionLINK 介面,这个介面能够让用户藉由 DP Alt Mode 输出显示卡的影像至另一个显示器上,对于会使用绘图萤幕的创作者来说,这才真的是相对有用的介面设计。
同时在效能表现上,Z590 VISION G 也是当然能够发会这一次 11 代 CPU 的完整效能,让用户不会因为主机板而使得效能受限。如果您是创作者,并且想要藉由这次的 Intel 11 代 CPU 来发挥您的创作才能,这张 GIGABYTE Z590 VISION G 绝对是市场上平价又规格俱全,且独一无二的主机板好选择。
4.39MM
下载100.1MM
下载Free iPhone Converter(多功能iPhone转换器)
28.0MM
下载